中国海盗,比起西方海盗更为强劲。明清时期的中国有三次海盗活动,其中第三次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东南沿海的海岛对海盗非常重要,既是海盗的藏身之所,也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英国诗人拜伦曾在《海盗生涯》中写道:“在暗蓝色的海上,海水在欢乐地泼溅……这全是我们的帝国,我们的旗帜就是王笏,谁碰到都得服从……”这段浪漫奔放的描述和中国清嘉庆年间郭婆带的船头联:“道不行,乘槎浮于海;人之患,束带立于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郭婆带曾是一名令人闻风丧胆的海盗,他的基地在中国南海北部湾的涠洲岛上。清朝中期,中国海盗盛行。广东的郑一嫂和张保仔联盟,福建的蔡牵及其妻子蔡牵妈的海盗团体猖獗作恶。一幅清代画作表现了清军围剿红旗帮的万山群岛之战。清军在背景中包围了海盗舰队,使用长刀、弓箭和火枪,并纵火烧船。此战使清军奴役了超过200名海盗。
万山群岛——西方海盗眼中的“拉德龙斯岛”
在1805年6月,广东的七大海盗头领联合成立了海盗联盟,根据各自的旗帜确定不同的团体。郭婆带作为黑旗帮的头领,签署了他文雅的原名郭学宪。这些海盗头子的名字并不丑陋,比如这个联盟的主要领袖——红旗帮帮主郑一被称为郑文显,蓝旗帮帮主乌石二则被称为麦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