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备受全国业界和读者关注的第23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盛典隆重举行。 自然历史研究者南兆旭的年度新作被海天出版社出版的《深圳自然博物馆百科全书》收录。
这是第一部全面记载深圳自然、地理、生物种类的百科全书。 评委推荐如下:这是一个人写给生活了30多年的城市的一首情诗。 本书作者南兆旭用自己的双脚,用12年的时间一寸一寸丈量深圳的山河大地,写下了这份深圳自然博物馆盘点。 90万字、3500多张图片、300多份音视频文件,从文字到声音再到视频,全景式地呈现了深圳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和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等丰富的生命物种,令人叹为观止。 本书不仅是一本天然的百科全书式知识读物,字里行间还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极具启发性。
在这本大书中,寻找观察世界的另一种可能
南兆旭的新作《深圳自然博物馆百科全书》是第一部全面记录深圳自然、地理和生物物种的百科全书。 33年来,南昭旭走遍了这座城市的底细,深入研究,最终编成了这本668页、重达2.5公斤的百科全书。 他希望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至少能了解我所居住的城市,与我所居住的地方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拓展我的人生。”
南兆旭
在很多人的阅读体验中,百科全书曾经是面向儿童的科普读物,而这本《深圳自然博物馆百科全书》则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 例如,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读者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即可步入由136部纪录片和短视频、69部音频、82套VR组成的“云端”阅读图文的同时随时查看全景图。 博物馆”探索深圳的自然胜地。在3500多张图片中,无论是城市景观还是山地生物,拍摄时间都精确到一天。细节之下,城市空间的变化跃然纸上。
我们姓深圳:以深圳命名的物种
在写书的过程中,最难的就是修改稿子。 “写学术描述容易,难的是如何用人们容易接受的语言准确表达博物学的常识。” 南兆旭说,这要归功于一直以来帮助和滋养他的亲人、朋友和老师。 因此,在本书的开头,他以一句诚挚的谢意作为序言,其中包括深圳当地的众多专家学者。 南兆旭说,目前,深圳在生态研究、自然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走在全国前列。 例如,截至2020年底,深圳市共有民间环保组织10余家。 民间研究力量的延续性和专业性不容小觑,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工作起到了辅助和弥补作用; 红线、自然保护区的划定等,都体现了先进性。
记者看到,《深圳自然博物馆百科全书》既有宏观的视角,又有微妙的幽默和美感。 “什么是深圳?” 在本书中,读者不仅可以从时代进程、行政区划、地理特征等角度了解深圳的前世今生,还可以将放大镜对准深圳深山中的一片树叶,观察深圳的过去和现在。蕨类。 植物类植物的新叶如何“用小拳头触动你的心”,或像“大地怀抱中的婴儿”一样沉下心去探蘑菇。 在书中,南兆旭将深圳称为“家园”——一个万物共生、人参与家园城市进步的家园。
深圳的四个季节
“祖国是我们长期居住的地方,是家与国之间的地方。” 南昭旭常说,要注意以自己的居所为天地中心。 “很多人担心北极的冰层即将融化,但对深圳的水质知之甚少;很多人关注的是房子和车子,受制于物质带来的巨大快乐或痛苦。事物。我希望能为人们提供一些在大自然中的解脱,找到观察世界的另一种可能。”
行走在深圳,南兆旭为这座城市描绘一幅美丽画卷
南兆旭推崇的哈斯克尔教授曾说过,“在无限小的事物中寻找整个宇宙”,“看自己与看世界并不冲突”。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刘华杰教授告诉他,“复生永远是自然资源,记得看花”,这与南兆旭长期以来的“乡土关怀”不谋而合。
九重葛,深圳花卉编年史
多年来,南兆旭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研究深圳,用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深圳。 从自然风光到城市变迁的历史资料,南兆旭的田野考察深入到城市与自然的丰富细节,探寻城市自然发展的足迹。
2019年,南兆旭被深圳市人民政府聘为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在《深圳自然博物馆百科全书》中,南兆旭为这座城市描绘了两个美好愿景:推动建立具有特殊科学和生态价值的微型自然保护区; ”。
南兆旭说,《深圳自然博物馆百科全书》就像一棵树,书中的每一个美好愿望都像一颗种子,虽小,却有成长的可能。 “在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土地经济产出最高的深圳,建立大型自然保护区是不现实的,除了现有的27个自然保护区外,还需要建立微观规模的自然保护区。”具有特殊科学和生态价值的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它将成为大型自然保护区的延伸和补充,连接深圳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深圳市自然保护区及基本生态控制线全图
“826步道”因深圳诞辰而得名,全长180多公里,蜿蜒于山海之间,贯穿深圳全境。 南兆旭希望,未来“826步道”能成为深圳版的麦理浩步道、微缩版的阿巴拉契亚步道,成为当代深圳对未来深圳的一份美好馈赠。
在这本书中,除了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南兆旭还首次提出了“自然力”的概念。 他说,深圳在极小的土地面积上拥有1000多万人口,大大减少了同等人口在其他地区可能造成的生态足迹,创造了巨大的发展奇迹,为中国和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深圳市人口
回忆创作初衷,南兆旭表示,这本书是一本“感恩之书”
虽然普通话带有抹不去的山西口音,但南兆旭更愿意称自己为深圳人。 南兆旭在深圳从事文化传播和出版工作多年。 20世纪90年代起,南兆旭开始在深圳的深山中行走,同时进行生态观察和记录。 他在努力为这座城市打造一座天然档案馆的同时,也在过去的历史档案中梳理和讲述深圳的历史。 书籍《深圳回忆》、《解密深圳档案》、《深圳自然笔记》、纪录片《迁徙》、《深圳民间记忆》、《时光山河的深圳人》等,都是他回馈的作品深圳。
《深圳自然博物馆百科全书》初版时,南兆旭曾写过一篇题为《我为深圳写了什么样的书? 他表达了敬意和感谢。
”1989年冬天,我连续三天坐火车和汽车,第一次从南头边防检查站持“边防通行证”进入深圳,安顿下来。33年后,我居然写了一本关于自然的书这座城市的历史,也受到了很多朋友的关注和喜爱。” 在今年5月底的一次采访中,南兆旭提到,“经过多年的行走和写作,我一直在呼吁和倡导‘在地关怀’。宏观上,是新家园的意识。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微观上,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长期居住地。作为深圳人,我有成千上万的理由去关注深圳作为世界的中心。另外,这本书也是一本感恩之书,深深感谢33年前这座城市接纳了我,感谢它狭小的地理空间,让数千万像我这样的移民,和原住民一起,享受多元化的机会生存和成就之路。”
他说他无条件喜欢深圳,没有理由。 “我们在深圳,我们的家在深圳,这个安心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乡。让我们一起探索深圳这片土地的历史和自然,参与家乡城市的进步和变化,创造一个一起为这座城市美好的未来,请不要辜负这座城市的美好,让更多的人看到。”
自然博物百科全书的概念,在目前的图书出版领域,仅限于一个国家。 将一个城市放入概念百科全书中去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 写作之初,南兆旭也会问自己:“在深圳这么小的地方做这么大的百科全书,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但他选择了写作和去做,因为这座神奇的城市是值得的。 作为40多年的经济特区,三四百年的客家移民,1000多年的边防站,深圳承载和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
“我在拍纪录片《移民》的时候,很多受访者都说,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是来到深圳,整个人生格局都随着这座城市的变化而变化,已经实现了。深圳提供了很多人有一个‘逃跑的地方’。”
为什么这座城市会有如此出色的能力? 南兆旭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深圳的移民涌入。 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梦想家,带着他们的力量和梦想来到这里,同时洗去那些停滞不前的东西。 大家互相拉动,共同参与,让城市集中精力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南兆旭多次到深圳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心和宝安档案馆查阅资料。 为了防止遗漏重要文件,他甚至在宝安档案馆翻阅了1949年至1979年的深圳档案。 数以千计的行走记录,千万字的乡土文献阅读,让深圳的全景尽收眼底。 深圳的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在时空交织中展现,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更加真实。 信。
作为一部“深圳之书”,《深圳自然博物馆百科全书》远不止是一本自然博物馆的百科全书。 它的视野和价值不局限于当下的时空。 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奇迹,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永恒关系的诸多密码,时刻提醒着我们尊重和热爱自然,以及自然界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每一个生命。 .
出版人孙仲仁谈及阅读《深圳自然博物馆百科全书》的感受,表示内容翔实、有趣,在五光十色的文字和图片中,让人如痴如醉。 当然,本书的编写、编辑和出版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仅是南兆旭,还有众多专业人士和多学科的同仁踊跃参与,共同努力。 他们将自己喜欢的事物有效地与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 南兆旭他们就是这样做的。 他们不仅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和目标,还演绎了精彩的人生。 这就是深圳创新之城的活力所在。
(综合深圳晚报、深圳特区报)